【开栏的话】以智核丈量未来,共探光伏新纪元。当阳光穿透云层,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抵达地球时,人类已学会用光伏技术将这份宇宙馈赠转化为驱动文明的能量。在技术迭代周期不断压缩的光伏产业,《光年对话》栏目试图以多维度对话,构建一座连接技术纵深与产业未来的智慧枢纽。光年既是空间的距离,更是时间的标尺。面对中国光伏产业从“三头在外”到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的跃迁,我们深知,唯有站在技术演进的前沿坐标系,才能穿透市场浮云洞察本质。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推出《光年对话》栏目,以智核为锚点,结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每年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聚焦光伏领域的硬核技术逻辑与软性生态变量,通过解读、政策、技术、市场、应用、人才等多重对话维度为行业提供高信息密度决策参考。我们从《路线图》数据可以看到,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中分布式占比为42.6%,受消纳、电价及分布式光伏发电管理办法中对分布式光伏定义的变化等因素影响,未来光伏应用市场结构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本期我们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针对我国光伏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问:《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相较于之前的政策有什么变化?您认为新政策的出台对未来分布式市场将会有何影响?
答:《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是将支持分布式光伏发展与规范发展结合,既促进发展,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接网消纳承载力不足等制约问题,又要规范市场,对发展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给予严格规范。
核心在回归分布式光伏发电就近消纳和利用的本源特征,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提供了清晰的分类指导,对各级能源主管部门、各类开发业主、各级电网企业及其他相关单位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一些关键点是,调整分布式光伏发电适用范围,细化分类,使各类光伏发电项目各居合适类别,备案、建设、接网、运行等事项清晰规范;建立配电网可开放容量按季度发布和预警机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提出“可观、可测、可调、可控”四可要求,提升电力系统消纳分布式光伏的能力,也为参与电力市场提供基础。
新的管理办法将是保障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撑。如细化能源主管部门要求,要求简化项目开发建设合规文件,不得擅自增加备案文件要求,不得强配产业等对于户用光伏强调保护自然人合法权益。再如接网方面,要求电网企业明确并网申请受理及答复的时限要求、接入系统受理及答复要求、并网协议和购售电合同要求等。
对于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给予其更多的消纳灵活性和模式选择,激发这一细分市场活力。对于工商业分布式,充分考虑各地分布式光伏发展需求和消纳条件的差异性,将自发自用比例要求交地方能源主管部门规定。对于两类户用光伏,通过允许三类上网模式继续支持其发展。预期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实现“量”的增长的同时实现“质”的提升。
问:《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的出台,您如何看待光伏产业在保障项目基本收益下,逐步有序推动新增光伏发电项目参与电力市场?
答: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参与电力市场,是当前形势下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十四五”以来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投资建设成本不断下降,各地电力市场快速发展、规则逐步完善,为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参与市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各地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高,推进各类电源和灵活性资源进入现货、中长期、辅助服务等市场,才能体现它们在电力市场中价值,市场价格则由供需形成。
但在光伏发电渗透率高的地区,光伏发电项目参与市场面临由于发电出力集中带来的市场价格下降问题。为解决新能源企业尤其是投资光伏发电的收益风险的后顾之忧,政策提出在电力市场外建立新能源(001258)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通过“多退少补”的差价结算方式,让新增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开发企业对项目有合理稳定的基本收益预期。由于该机制为场外机制,不影响前端电力市场交易,在稳定光伏发电收益预期和规模的同时,可以有效发挥市场对价格的形成作用。
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无论是直接参与电力市场,还是争取进入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都是市场竞争,前者是与各类电源在电力市场公平竞争,后者是新能源或部分新能源内部竞争,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保障了基本收益,但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投资开发运营企业必须提升开发阶段投资决策和电力市场预期、运营阶段预测预报和报价策略等各方面能力,新形势下有能力企业将胜出。